國學在河南民間的傳承與複蘇鄉建·嘗試
  【編者按】今年4月,我們機緣巧合接觸到一群國學愛好者,不經意間發現中原的國學圈子變得比以前強壯了許多,也從這群人身上感受到國學對人們心性的洗禮和熏陶。採訪中,他們共同提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去年11月底考察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標誌意義的山東曲阜帶來的巨大影響。習近平點名要看的《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一夜暢銷,“國學熱”也掀起新高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發揮積極作用,應當大力弘揚。國學教育是重要的一環,但是現狀令人欣喜,前景卻不容樂觀。
  何慧麗從美國回來了,從南馬莊到羅家村了,從合作社到傳承國學了。她說,以前要用規則解決農民組織和生態農業問題,現在則從農民心性的改變來做這些,更為長遠更觸及根本,是種延伸和深化。“弘農”曾是靈寶故稱,弘農書院能改變仰韶文化發源地、老子西出函谷關的靈寶農村嗎?國學能夠拯救農村未來嗎?□東方今報記者 路治歐見習記者 肖萌/文圖
  鄉建實驗從老家再出發4月12日,雨後初晴,靈寶市焦村鎮羅家村村民聚在弘農書院。這是弘農書院一周年慶典的日子,農民自編自導了許多節目,村兩委全體成員還集體給自己的母親洗腳擁抱。這個占地3畝的弘農書院,是免費傳授國學、傳播生態農業理念的書院,這個曾經的村小學,也是剛剛從美國回來的何慧麗的新鄉村建設實驗田。步入書院,每個人都會對來客微笑鞠躬問好。書院佈滿聖言哲語,牆上貼著“二十四孝圖”,教室則分別以“仁、義、禮、智、信”等來命名,花壇中的音響循環播放著《道德經》。何慧麗找到鄉建的新路與兒子有關。兒子自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母子間有很深隔閡。一個偶然機會,她把他送到傳授國學的開封敦復書院學習。一周後,院長把何慧麗等家長請回書院,讓他們的孩子當面跪下,給他們磕頭、洗腳。何慧麗感動得淚奔,便跟書院負責人王英傑說:“在我們老家也搞一個學堂吧。”2012年8月,羅家村的砥石峪山谷中傳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陣陣誦讀聲。弘農書院自此開始運作。何慧麗說:“從南馬莊到羅家村,它們不是割裂的,是有關聯性的,我們仍然要解決農民組織和生態農業問題。以前是名義上的、法規上的合作組織,現在農民組織的構建有了新的突破:不談合作社而談人心,從農民心性的改變來促進農民組織和生態農業,更為長遠。”遵循鄉村倫理改變農村29歲的劉巧珍是弘農書院的義工,也是何慧麗的侄媳婦。她六七年前從附近的寨子溝村嫁到羅家村,雖然自己經營理髮,近幾年仍總是因為家裡沒錢和老公何盼陽吵架,還把老公攆到北京打工。2012年,何慧麗動員侄子回羅家村從事農業,劉巧珍不願意,於是何慧麗就請他們一家到北京的小毛驢生態園參觀。劉巧珍看後大為吃驚,覺得做真正健康的農產品和以前的種地不一個概念。繼而,兩人在姑姑的安排下到外地參觀學習,慢慢融入國學的圈子裡。劉巧珍說:“以前不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現在心態平和了很多,也很放鬆,不跟人比吃比穿,跟老公也不怎麼大手大腳花錢,憑我們的收入還能落一點錢。”樊少歡是弘農書院的另一個義工,是劉巧珍拉她進來的。樊少歡又把自己老公也拉了進來。如此,朋友拉朋友,男男女女十來個農民很快成為弘農書院的主力軍。何慧麗說:“以前我設立一個目標就讓別人照著來,於是總孤軍奮戰。後來回過神了,不能硬著來,不能強扭,農村有農村的一套工作方式。”以前她教南馬莊人要遵守規則,現在她意識到應該遵循農村的傳統和倫理。現在的何慧麗“在村裡不叫叔不說話,不叫哥不說話,做事要依靠七大姑八大姨”,國學義工從侄媳婦開始發展,生態農業從侄子開始做,給村裡老人祝壽、洗腳也是從自己媽媽開始,“隨圓就方,能動員更多的力量”。國學是溝通各方的大平臺弘農書院成立一年,共辦了3期學習班,每期45天,學員大多是何教授聯繫的學校學生和企業員工,都是免費的。不過,村民才是主要學生。每期學習班開學前一周,他們會在村中心和附近的集市上貼通知。最初,村民是以看熱鬧的心態來書院玩,後來逐漸發現老師講的內容是教人怎麼改善婆媳關係、鄰裡矛盾,來聽的人就越來越多。他們引入了原始點疼痛治療法,幫村民按摩也傳授方法,很多農民都有腰酸背疼的毛病,於是吸引不少人前來。不過,村民不能只收穫不付出,他們規定接受治療幾次以後,家裡得有人來學習國學,不然就不再幫忙治療了。現在農民對學國學的積極性很高,而何慧麗主張的生態農業也開始起步。2013年,何慧麗參與成立的弘農沃土合作社發展有機蘋果實驗田近30畝。何盼陽是參與其中的一個農戶,不給蘋果施化肥農藥,只用酵素辣椒水,結果生態蘋果基本全軍覆沒。不過,廣東有家公司與他們簽有保底協議,按平常的畝產量且單價比市場高5毛錢來保底。今年,沒有人保底,不過何盼陽甘心情願繼續實驗。何慧麗希望從此處開啟道義流通模式,即由企業家或市民以雙方協商的道義價格向農戶認購,探索低成本、低風險和高質量的有機蘋果生產、流通和銷售機制。她說:“能把知識分子、企業家和農民連接起來的平臺不多,國學算是一個。”她捐出自己的一半工資王勤學曾是來書院學習的村民,如今每天都來弘農書院免費為村民按摩,一工作就是連續七八小時。他說:“一年了,村裡沒有鄰裡吵架,婆媳關係也都好轉了,你看在村子里,是不是每個人見你們記者都微笑鞠躬問好,這就是書院這一年起到的作用。”靈寶市焦村鎮黨委書記王仙層說,一開始不知道弘農書院是乾什麼的,怕他們惹亂子,現在看來它教人孝道、重視生態,精神文明的傳播作用很大,“有時候說話比我們還管用”。何慧麗在書院里寫下“尊道貴德,和合生態”的新鄉建理想,要把傳統文化與鄉建結合起來,讓農民因和而合作,因合作而生態。“現在傳統文化被市場經濟、民主和拜金觀念瓦解殆盡,但孝悌文化依然根植在每個家庭和個人的心中”,此途大有可為。但是,路途崎嶇。在王全才看來,弘農書院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資金、師資、教材。免費辦學,開支不小,何慧麗通過關係找到的3位廣東老闆生意本就不大,長期資助感到吃力,準備撤出資助,幾位長期義工的生活費從2月份就開始“斷糧”了。談及弘農書院的未來,42歲的何慧麗常會有種“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的感覺,沒有想到書院會這麼快陷入困境,有時覺得有些諷刺:宣傳國學做文化善事,到頭來還是“敗”給了金錢。何慧麗決定:每月捐出自己的一半工資給書院。只是這能捐出多久呢?何慧麗還必須要繼續改變農村的同時,也改變自己。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李鵬勛】【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賣米教授”引入國學建設鄉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54plgp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